-
劉 德
?~前130年
劉德(?~前130年)西漢藏書家。漢景帝劉啟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劉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4月(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謚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是。
藏書最多。秦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一善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游。
他對中國古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和延續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感到光靠嚴厲的法制,沒有德行的教育,國家難以長治久安。于是,依從大儒董仲舒 獨尊儒術,罷黝百家 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 三代之書 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于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卷入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足跡踏遍魯燕趙魏,尋尋覓覓為國求書。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對不愿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采取強制手段,這在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分子和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 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 其量可與漢朝 等。
為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參與。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頭市閻家鋪村)建造了一所儒學研究院,名曰 日華宮,署客所20余間,聚儒學之士上百人,“晝夜不停,校理編輯,寫著從各地搜集來的古書,群儒個個褒衣雍客,彈冠奮袂,日華宮 每日讀經誦典之聲瑯瑯、數里可聞。 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 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
這里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現今留傳后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號稱小毛公),毛萇被劉德招為博士,《詩》遂為劉德所得。為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 毛字,謂之《毛詩》。齊、魯、韓三詩早已失傳,唯劉德之功使《毛詩》流傳至今,成為我國注解《詩經》的專著?!蹲髠鳌废鄠鳛榇呵飼r左丘明所著,是我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為貫公,被劉德招為博士,隨將《左傳》系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為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敝?,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這對于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么多書籍獻于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并在 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么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 精品 。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并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后劉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終憂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溢為 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 獻書王。劉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內,其陵寢即此地的獻王陵。
河間王劉德所聚集之諸儒士中不乏對儒家經典研究頗深的大學者,毛萇和貫公為其中之佼佼者。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詩經傳》:“卜商始序《詩》,轅固作傳為《齊詩》,申公作訓詁為《魯詩》,浮丘伯授。毛萇作故訓為《毛詩》,毛亨授?!泵O先從毛亨學習《詩訓詁傳》,后被立為河間國博士,河間王劉德為之建筑君子館。毛亨所論《詩》傳自孔子學生子夏,最合古意。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毛詩》:“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以(毛)亨為大毛公,(毛)萇為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毛詩》?!薄遏斣姟吠鲇谖鲿x、《齊詩》亡于曹魏,《韓詩》亡于北宋,惟獨《毛詩》,由于獻王劉德建君子館作為毛萇傳經之所,向天下學士廣為傳講,得以流傳下來,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清端木國瑚有詩:“禮士賢王漢古風,昔人已往今人老。傳《詩》博士毛公里,筑館猶聞說君子?!?
貫公先從賈誼學《左傳》,后被立為河間國博士。其所傳《左傳》遞相傳續,直至西漢末年學者劉歆。清張穆《漢河間獻王君子館專歌為仙露同年賦》詩有句:“漢興蕩除挾書律,如日杲杲生于東。三輔邸舍廓有容,碔砆金玉錯其中。坦坦大河壖,神禹廝二渠。獻王筑館河之瀕,實說神樂孰《詩》《書》。蒲輪朅來嘔咦水,河北諸儒為王起。蘭陵客死緒示棼,毛貫諸公盡君子。君子幾凋零,王功在六經?!泵该O,貫指貫公?!笆幊龗稌伞?,指漢惠帝劉盈廢黜秦代禁止民家私家藏書之嚴苛法律?!稘h書·惠帝紀》:“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碧祁亷煿抛⒁龔堦淘唬骸扒芈筛矣袙稌咦??!?
漢武帝劉徹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設《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京師設立太學,由五經博士任教師。博士教授弟子的經書,均用漢朝通行之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創始人,把《易經》陰陽五行學說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儒學“天人感應”理論和“三綱五?!钡赖乱幏?。這些理論在當時有利于維護國家大一統的局面和社會的穩定,部分學說受到漢武帝的支持,朝廷于是確立尊儒重書之國策,這對于一心想要振復儒學的河間王劉德來說鼓舞極大。劉德滿懷信心地帶上河間國內的儒學研究成果,奔赴長安,進獻朝廷。據《史記》記載,劉德來朝時間在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6)冬十月,武帝在三雍宮召見劉德,向他問策?!妒酚洝の遄谑兰摇放狍S集解引《漢名臣奏》:“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孝武帝時,獻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義。(漢武帝)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焙娱g獻王劉德在京師長安期間,還和一些儒臣進行過儒學討論。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即記載有與劉德的對話,并涉及《孝經》,而《孝經》也是劉德所收集上來的佚書之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志》轉引宋代陳振孫曰:“世傳秦火之后,河間人顏芝得《孝經》藏之,以獻河間王?!?
《隋書·經籍志》記載:漢初,河間獻王劉德好古愛學、收集余燼,得而獻之《士禮經》,合五十六篇,并記威儀之事。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陰陽之記》,并無敢于傳論之學者?!吨芄佟飞w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李氏得《周官》進獻于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河間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周官》六篇奏之。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而又得《明堂陰陽之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漢代禮學家,字延君,世稱大戴)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圣(字次君,世稱小戴)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樂記》:“漢文帝始得竇公所獻周公《大司樂》章,河間獻王與毛生采作《樂記》?!?/p>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8/c39d5a0ba48b4993a022e199658a0f38/images/9cb7fa02f7684cedabc6cbe14fb0428d.jpg -
張 郃
?-231
張郃,字雋義?!度龂尽の簳酚涊d他為鄚人。是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名將。
漢靈帝中平元年& #40;公元184年& #41;黃巾起義爆發,引起了封建 統治階級內部一片驚恐,各地豪族門閥,封建官吏,紛紛招募兵勇鎮壓起義軍。當時,張郃應募于冀州韓馥部下,因其有勇有謀,六七年間,逐步升任軍司馬,負責管理軍府之事并參與軍事謀劃。黃巾起義被鎮壓后,隨之而起的地方軍閥勾心斗角,出現了互相混戰兼并的局面。
漢獻帝初平二年& #40;公元191年& #41;7月,幽州公孫瓚以討董卓為名南下,想攻打冀州。袁紹討董卓之軍也回駐延津。韓馥見南北均受威脅,于是將冀州讓給袁紹,全軍歸之。張郃遂改屬袁紹,初任校尉,后因隨討公孫瓚功多,晉升為寧國中郎將。建安四年& #40;公元199年& #41;,袁紹打敗公孫瓚,占據了冀、青、幽、并四州。實力大增,他北結三郡烏桓,南聯荊州劉表,東南與江東孫策相呼應,從而既免除了后顧之憂,又形成了對曹操的戰略包圍圈,于是發動了同曹操的決戰。
建安五年& #40;公元200年& #41;,袁紹率精兵10萬進軍黎陽& #40;今河南??h東& #41;,曹操領兵相拒,屯兵官渡& #40;今河南中牟縣東北& #41;,雙方隔河對壘,開始了著名的官渡之戰。
在這次戰役中,袁紹自恃兵強馬壯,不采納張郃建議,反而偏聽郭圖之計導致慘敗。進而又輕信郭圖讒言欲加罪張郃。于是張郃帶副將高覽歸順曹操,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
官渡之戰后曹操實力進一步擴大,于是開始了統一北方的征戰。建安九年& #40;公元204年& #41;攻取冀州,擊走袁尚& #40;袁紹幼子& #41;;十年,攻取青州和幽州,擊斬袁譚& #40;袁紹長子& #41;;十一年,占領并州,消滅高干& #40;袁紹外甥& #41;;十二年& #40;公元207年& #41;北征烏桓,出盧龍塞& #40;今河北喜峰口一帶& #41;到白狼山& #40;今遼寧白鹿山& #41;大獲全勝而歸。這期間,張郃一直隨曹出征,屢立戰功,特別是在建安十二年征討柳城,北定烏桓戰斗中,張郃與張遼同任先鋒官,得勝后,因戰功升為平狄將軍。后來,張郃又單獨帶領部隊,東巡海濱& #40;今山東半島北部& #41;,討平東萊。
赤壁之戰后曹操把主攻方向轉到西北。建安十六年& #40;公元211年& #41;7月,張郃隨曹操進軍雍州& #40;今長安& #41;入定關中,破馬超,韓遂于渭南;收降楊秋于安定;討平梁興于蘭田;又破馬邵、平寧建。這些戰斗,張郃都參加了。建安二十年& #40;公元215年& #41;,曹操繼續西征張魯。大軍從散關入陳倉,遇到氏人阻攔,曹操派張郃帶兵五千征討,消滅氏王豆茂萬余人,為全軍打開通路。至陽平關,大破張魯,進入南鄭,漢中平定。曹操留夏候淵與張郃守漢中,拒劉備。張郃又率領部下攻打巴東、巴西二郡,將其民遷往漢中。因為張鄰在隨征魯及守衛漢中時戰功卓著,被加封為蕩寇將軍。
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后,張郃做為魏之名將,長期鎮守西南邊疆,與蜀軍抗衡。
建安二十四年& #40;公元219年& #41;,劉備屯兵陽平關,想人取漢中。當時,張郃駐軍廣石。劉備以一萬精兵,分兵十路,夜襲張郃營,張郃率軍隊激戰。蜀軍見張郃營寨攻打不下,便火燒走馬谷之圍鹿角。夏候淵帶兵救火,支援張郃,在定軍山與黃忠的部屬相遇,展開激戰,夏候淵被黃忠斬殺,曹軍見失去主帥,人心慌亂。夏候淵的部屬郭淮說:“張郃將軍是國家名將,劉備很怕他,現在情況緊急,非張將軍不能安定軍心?!庇谑潜妼④娡婆e張郃為軍主。張郃在危急之時挺身主持軍務,后來曹操從長安派人給張郃送去旌節,正式任命他為主帥,領兵駐守陳倉。
建安二十五年& #40;公元220年& #41;,魏王曹操病死。曹丕繼承王位,加封張郃為左將軍,都鄉侯。同年10月,曹丕即皇帝位,晉封張郃為鄚候。魏太和五年& #40;公元231年& #41;3月,諸葛亮四出祁山,進兵天水。當時,因曹丕病重,魏明帝派司馬懿總領關右兵馬,命張郃為前部先鋒,督率大軍西進。蜀軍退保祁山,雙方相拒于上卦,蜀軍因以木牛運糧,不足軍用,在隴上搶收部分小麥后分批撤軍,司馬懿見諸葛亮撤軍,命令張郃追擊。張郃建議:“兵法上說,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恐有埋伏?!彼抉R懿不聽,張郃不得已,領兵追擊,中途遇到魏延、關興兵馬,二人輪流戰張郃,且戰且退。張郃憤怒追趕,至木門道中,事先埋伏在那里的蜀軍居高臨下,萬箭齊發。張郃見前后均被木石堵塞,進退無路,知道中計,只有奮力拼搏,最后被射中右腿髀骨身亡,跟隨他一起被圍的百余名部將也都戰死。
張郃文武雙全,用兵機智,尤其善于按照敵情變化、戰勢發展和地形條件布營設陣,連劉備、諸葛亮都對他深以為慮,每逢與其對陣,分外小心。定軍山之戰黃忠擊斬夏侯淵后,劉備曾說:“夏侯淵雖是總帥,乃一勇夫,若斬得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也?!?/p>魏明帝聽說張郃戰死,深為哀悼。追謚張郃為壯侯,讓其子張雄嗣爵,并將張郃所食邑戶分贈其子,封張郃之四子為列侯,其幼子為關內侯。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4/cd4232fc9bdf464183a67888c18645b3/images/b0ed233015494c608147875a41346fb5.jpg -
歐陽建
268—300
歐陽建(268—300),字堅石,西晉勃海南皮人,歷任尚書郎、馮翊太守,是西晉著名哲學家和頗負盛名的詩人。
在玄學風靡一時的西晉時期,歐陽建公開站在反對立場上,提出“言盡意”的學說,對樸素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貢獻?!稌x書》稱他“雅有理思,才藻美贍”。他曾做過山陽令,尚書郎,晉惠帝元康時官至馮翊(今陜西省大荔)太守。他為人正直,不縱私欲,由于反對趙王倫對關西的侵擾,和趙王倫結怨。趙王倫專權后,歐陽建勸說淮南王允、齊王同誅殺趙王倫等。事情泄露,他和母親及妻子都被殺害。臨刑前寫下《臨終詩》一首,表達了不能孝順慈母,撫育兒女的沉痛心情?!皥碳埼迩槿?,揮筆涕沈瀾”,情辭哀楚,感人心弦,可惜他只活了32歲。有文集二卷,早佚。
歐陽建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言盡意論》中,這是直接為反對玄學家《言不盡意論》而寫的,歐陽建在《言盡意論》中認為,“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自己彰?!睆亩隙耸挛锛捌湟幝墒堑谝恍?,名稱、概念和語言是第二性的。
他充分肯定了語言和概念的作用,堅持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接著,歐陽建又進一步分析了“名”和“物”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但是,歐陽建在肯定“言盡意”時,又認為“言無不盡意”,忽視了“言,”和“意”之間不完全一致的方面,犯了另一種片面性的錯誤。
由于歐陽建對唯物主義認識論有所貢獻,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南皮)
/cangzhou/gudaimingren/201305/5c65fd88207c4bdb9daf429d4081f83e/files/4dcaecea4d9e443a9337ba9a6d7d25f3.jfif -
鄭 愔
?-710
人物簡介
鄭愔(?- 710& #41;唐詩人。字文靖,河北滄縣(屬滄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歲舉進士。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張易之下臺后,被貶為宣州司戶。唐中宗時,任中書舍人,太常少卿,與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稱“崔、冉、鄭,辭書時政?!碧瞥趿餍小渡l歌》,其詞有“桑條韋也”之句;明韋后妄圖篡位,以《桑條歌》為其“受命”這證。愔迎合韋后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擢升史部侍郎。景龍三年& #40;709& #41;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貪贓貶為江州司馬。翌年色結譙王李重福陰謀叛亂,預推重福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敗邙,被誅?!端蚊貢±m四庫書目》鞒錄有詩一鄭,《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九首,編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較好。事跡散見于《舊唐書》卷七《中宗紀》、《卷五十一《韋庶人傳》、卷八十六《庶人重福傳》及《唐詩紀事》卷十一。 鄭愔(?—710年),滄州人,詩人。唐中宗時宰相。祖父鄭則官縣尉,父鄭立升(也作玄升)官衛州刺史,兄鄭徇官右拾遺。愔十七歲舉進士?!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分袃H列名字和官職,兩《唐書》都沒有為他單獨立傳。從零散的史料中可知:鄭愔中進士后任許州司功參軍,因受武三思指使告發桓彥范而獲得升遷。中宗景龍元年,武三思與韋后當政,愔引為心腹,歷任修文館學士、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太常少卿、侍御史等。景龍三年,上命鄭愔為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宰相)。當時唐朝宰相多以賄成,而鄭愔又頗以此為弄權,說他是“俱掌銓衡、傾附勢要、贓賄狼籍。數外留人,授擬不中,迭法大壞”,與冉祖雍等人同遭輿論非議,有“崔、冉、鄭亂時政”之稱。五月,遭御史李尚隱彈劾罷相流吉州。后上官昭容與安樂公主曲為申理,貶江州司馬,九月帝召鄭愔入陪大禮。
景云元年,鄭愔謀略推譙王李重福稱帝,舉兵誅韋氏未發而韋氏敗。時愔自秘書少監左遷沅州刺史,但留在洛陽為李重福草制帝詔,致元為中元,尊上為皇季叔,以溫王為皇太弟,愔為左丞相知內外文部史部事。八月謀事敗,愔匿車中著婦人服,獲入獄東都,被中書侍郎張說殺死。鄭愔進入官場初期依附來俊臣得到進升,來俊臣被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譙王李重福,最后竟導致滅族。真正作了封建王朝的犧牲品。
鄭愔處于唐朝上層動亂的時期,政治上依附于武后、韋后及酷吏,難于有所作為,且始終忽東忽西于朝廷上層,利用也好,欲望也罷,最終把自己全家的生命都賠進去了,應該算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但鄭愔頗有文才,作為一個詩人,其才華還是為后人所識,為迎合韋氏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升吏部侍郎,可見其詞賦功底?!端蚊貢媸±m四庫書目》輯錄詩一卷,“全唐詩”錄存詩二十九首;編為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較好。如:海蟬云無葉、山春雪作花。丈夫期報主,萬里獨辭家。陽鳥南飛夜,陰山北地寒等句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代表作品
卷106_1 「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鄭愔
公門襲漢環,主第稱秦玉。池架祥鳣序,山吹鳴鳳曲。
拂席蘿薜垂,回舟芰荷觸。平陽妙舞處,日暮清歌續。
卷106_2 「采蓮曲」鄭愔
錦dh沙棠艦,羅帶石榴裙。綠潭采荷芰,清江日稍曛。
魚鳥爭唼喋,花葉相芬氳。不覺芳洲暮,菱歌處處聞。
卷106_3 「夜游曲」鄭愔
漢室歡娛盛,魏國文雅遒。許史多暮宿,應陳從夜游。
西園宴公子,北里召王侯。詎似將軍獵,空嗟亭尉留。
卷106_4 「少年行」鄭愔
潁川豪橫客,咸陽輕薄兒。田竇方貴幸,趙李新相知。
軒蓋終朝集,笙竽此夜吹。黃金盈篋笥,白日忽西馳。
卷106_5 「中宗降誕日長寧公主滿月侍宴應制」鄭愔
春殿猗蘭美,仙階柏樹榮。地逢芳節應,時睹圣人生。
月滿增祥莢,天長發瑞靈。南山遙可獻,常愿奉皇明。
卷106_6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獻詩四首」鄭愔
地軸樓居遠,天臺闕路賒。何如游帝宅,即此對仙家。
座拂金壺電,池搖玉酒霞。無云秦漢隔,別訪武陵花。
堯茨姑射近,漢苑建章連。十五蓂知月,三千桃紀年。
鸞歌隨鳳吹,鶴舞向鹍弦。更覓瓊妃伴,來過玉女泉。
宮掖賢才重,山林高尚難。不言辭輦地,更有結廬歡。
池棟清溫燠,巖窗起沍寒。幽亭有仙桂,圣主萬年看。
槎流天上轉,茅宇禁中開。河鵲填橋至,山熊避檻來。
庭花采菉蓐,巖石步莓苔。愿奉輿圖泰,長開錦翰裁。
卷106_7 「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鄭愔
下嫁戎庭遠,和親漢禮優。笳聲出虜塞,簫曲背秦樓。
貴主悲黃鶴,征人怨紫騮?;是榫靸|兆,割念俯懷柔。
卷106_8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大總管張仁亶」鄭愔
御蹕下都門,軍麾出塞垣。長楊跨武騎,細柳接戎軒。
睿曲風云動,邊威鼓吹喧。坐帷將閫外,俱是報明恩。
卷106_9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鄭愔
涌霄開寶塔,倒影駐仙輿。雁子乘堂處,龍王起藏初。
秋風圣主曲,佳氣史官書。愿獻重陽壽,承歡萬歲馀。
卷106_10 「銅雀妓」鄭愔
日斜漳浦望,風起鄴臺寒。玉座平生晚,金尊妓吹闌。
舞馀依帳泣,歌罷向陵看。蕭索松風暮,愁煙入井闌。
卷106_11 「胡笳曲」鄭愔
漢將留邊朔,遙遙歲序深。誰堪牧馬思,正是胡笳吟。
曲斷關山月,聲悲雨雪陰。傳書問蘇武,陵也獨何心。
卷106_12 「折楊柳」鄭愔
青柳映紅顏,黃云蔽紫關。忽聞邊使出,枝葉為君攀。
舞腰愁欲斷,春心望不還。風花滾成雪,羅綺亂斑斑。
卷106_13 「秋閨」鄭愔
征客向輪臺,幽閨寂不開。音書秋雁斷,機杼夜蛩催。
虛幌風吹葉,閑階露濕苔。自憐愁思影,常共月裴回。
卷106_14 「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鄭愔
瓊殿含光映早輪,玉鸞嚴蹕望初晨。池開凍水仙宮麗,
樹發寒花禁苑新。佳氣裴回籠細網,殘霙淅瀝染輕塵。
良時荷澤皆迎勝,窮谷晞陽猶未春。
卷106_15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鄭愔
晨蹕凌高轉翠旌,春樓望遠背朱城。忽排花上游天苑,
卻坐云邊看帝京。百草香心初罥蝶,千林嫩葉始藏鶯。
幸同葵藿傾陽早,愿比盤根應候榮。
卷106_16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鄭愔
鳥籀遺新閣,龍旂訪古臺。造書臣頡往,觀跡帝羲來。
睿覽山川匝,宸心宇宙該。梵音隨駐輦,天步接乘杯。
舊苑經寒露,殘池問劫灰。散花將捧日,俱喜圣慈開。
卷106_17 「奉和幸大薦福寺(寺即中宗舊宅)」鄭愔
舊邸三乘辟,佳辰萬騎留。蘭圖奉葉偈,芝蓋拂花樓。
國會人王法,宮還天帝游。紫云成寶界,白水作禪流。
雁塔昌基遠,鸚林睿藻抽。欣承大風曲,竊預小童謳。
卷106_18 「同韋舍人早朝」鄭愔
瑞闕龍居峻,宸庭鳳掖深。才良寄天綍,趨拜侶朝簪。
飛馬看來影,喧車識駐音。重軒輕霧入,洞戶落花侵。
聞有題新翰,依然想舊林。同聲慚卞玉,謬此托韋金。
卷106_19 「塞外三首」鄭愔
塞外蕭條望,征人此路賒。邊聲亂朔馬,秋色引胡笳。
遙嶂侵歸日,長城帶晚霞。斷蓬飛古戍,連雁聚寒沙。
海暗云無葉,山春雪作花。丈夫期報主,萬里獨辭家。
荒壘三秋夕,窮郊萬里平。海陰凝獨樹,日氣下連營。
戎旆霜旋重,邊裘夜更輕。將軍猶轉戰,都尉不成名。
折柳悲春曲,吹笳斷夜聲。明年漢使返,須筑受降城。
陽鳥南飛夜,陰山北地寒。漢家征戍客,年歲在樓蘭。
玉塞朔風起,金河秋月團。邊聲入鼓吹,霜氣下旌竿。
海外歸書斷,天涯旅鬢殘。子卿猶奉使,常向節旄看。
卷106_20 「春怨」鄭愔
春朝物候妍,愁婦鏡臺前。風吹數蝶亂,露洗百花鮮。
試出褰羅幌,還來著錦筵。曲中愁夜夜,樓上別年年。
不及隨蕭史,高飛向紫煙。
卷106_21 「貶降至汝州廣城驛」鄭愔
近郊憑汝海,遐服指江干。尚憶趨朝貴,方知失路難。
曙宮平樂遠,秋澤廣城寒。岸葦新花白,山梨晚葉丹。
鄉關千里暮,歲序四時闌。函塞云間別,旋門霧里看。
夙年追騄驥,暮節仰鹓鸞。疲駑勞垂耳,騫騰詎矯翰。
將調梅鉉實,不正李園冠。荊玉終無玷,隨珠忽已彈。
曉裝違鞏洛,夕夢在長安。北上頻傷阮,西征未學潘。
傾車無共轍,同派有殊瀾。去去懷知己,何由報一餐。
卷106_22 「哭郎著作」鄭愔
詩禮康成學,文章賈誼才。巳年人得夢,庚日鳥為災。
書草藏天閣,琴聲入夜臺?;碾A羅駁蘚,虛座網浮埃。
白馬賓徒散,青烏隴隧開??諔z門下客,懷舊幾遲回。
卷106_23 「詠黃鶯兒」鄭愔
欲轉聲猶澀,將飛羽未調。高風不借便,何處得遷喬。
卷106_24 「百舌」鄭愔
百舌鳴高樹,弄音無常則。借問聲何煩,末俗不尚默。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8/97f0e3f6578d490199f6f4160e809a15/files/9415d13935d34928b548e079c2f523fe.jfif -
賈 耽
730—805
賈耽(730—805)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地理學家。
家庭出身
賈耽出身于仕宦世家,先祖是長樂(今河南安陽市東)人。七代祖賈元楷因避葛榮之亂,遷居浮陽(今河北滄縣)。祖父賈知義,沁州沁源(今山西沁源)主簿,贈揚州大都督。父賈炎之,燕居不仕,朝廷贈其尚書左仆射。賈耽妻蘇氏先于他25年(即公元780年)去世,贈扶風郡夫人。
出仕為官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他22歲時以兩經登第(考中)走上仕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授貝州臨清(今河北清河)縣尉,繼而授絳州正平(今山西新絳)縣尉。處理日常政務中,表現出“器重識高,涵泳萬頃”的良好素質,頗得太原尹王思禮賞識,授度支判官。后轉試大理司直監察殿中侍御史。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擢為檢??槻繂T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檢校禮部郎中。
大歷八年(公元773年)遷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績茂異。
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提升為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負責接待入朝使者和出使歸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以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節度觀察度支營田等使,加朝議大夫,封廣川男。時值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賈耽受命領麾下沿江東討,協力群帥,平夷江漢,所向皆捷,榮立軍功,給以加銀并賜青光祿大夫的嘉獎。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任檢校工部尚書、山南東道節度觀察使。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遷任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東都畿汝州都防御觀察等使。因德政兼優,得到德宗皇帝的信任,下詔特許賈耽在近郊狩獵。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平討李希烈有功,加東都畿唐、汝、鄧都防御觀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檢校尚書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義成軍節度,鄭、滑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賈耽以64歲高齡奉詣入覲,五月二十七日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俺橹畬?,廓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蠻夷以之懷來,加金紫光祿大夫”。而后轉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遷檢校司空,封魏國公。
提出辭呈
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賈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辭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攝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聞風雨之聲。自趙憬云亡,盧邁染患,忽忽驚悸。舊疹頓加,尸素之中,視聽不逮?!」苛?,誠所不任。非求退讓之名,實為官謗所迫。伏希圣鑒俯察懇誠,無任惶迫切之至?!鞭o職未予恩準。
疾病纏身
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又以疾避相位,未允。賈耽的健康每況愈下,病疾日益嚴重,于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連六次上表,陳述“殘年沈療,漸不支持”,“顧茲朽質”,“枕席纏綿,形神消耗”,“大病之期,晦明難?!?,“伏乞賜臣骸骨,收臣印綬”,“無任量力懇迫之至”。請求乞退的表文,情真意切??墒?,順宗皇帝還未批奏,賈耽就病逝于長安(今西安)光福里的私宅。居相位13年。冊贈太傅,謚號“元靖”,葬于長安高陽原。
賈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榮昌盛的頂峰走向跌坡的轉折時期。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政治活動,長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職務,目睹了國勢衰落邊疆多事的情景,深表憂慮。常說“率土山川,不忘寢寐”,盼望早日收復失地,恢復領土完整,懷抱強烈的愛國熱忱。
編修地理
賈耽一生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務繁忙,政績茂異。與此同時,他根據國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機會,結合政治、軍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繪制地圖賈耽研究并繪制地圖的目的很明確,是要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那樣用米堆積立體地理模型供軍事行動之用,像西漢蕭何那樣搜集秦國地圖幫助劉邦奪天下。他羨慕前哲,繪制地圖,要為唐朝的政治、軍事服務。賈耽年輕時正值“安史之亂”,政治不穩定,人民賦稅很重,生活困難,國力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確保邊疆安全,河西隴右(今河西走廊)一帶被吐蕃所占?!奥毞绞鋱D記,境土難以區分”,劍南西山三州七關軍鎮監牧三百所喪失,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國家守于內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賈耽對此深為焦慮,決心繪制隴右淪陷區的地圖,以備政治軍事所需。
調查采訪
為此,一方面他采掇輿議,進行廣泛的調查采訪,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收集“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瑤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
尋研史牒
另一方面,“尋研史牒”,經常查閱中央和地方保存的舊有圖籍 賈耽著記邊州入四夷道里考實
。對“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從而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賈耽對裴秀的“制圖六體”非常推崇,認為“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要“夙嘗師范”,加以學習和借鑒。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賈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圖六原則繪制“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一軸(已佚),主要表現隴右兼及關中等毗鄰邊州一些地方的山川關隘、道路橋梁、軍鎮設置等內容。由于賈耽對搜集到的地理資料作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御沖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象真,”內容較為翔實。他在獻圖的表文中寫道:“諸州諸軍,須論里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就是說,圖中難以用符號表示的地理內容,如政區面積、戶口人數、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注記詳加說明,然后匯編成冊,故名《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 《吐蕃黃河錄》。圖和說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為收復失地,用兵經略的參考。德宗皇帝覽后稱善,特賜廄馬一匹,銀二百匹,銀盤銀瓶各一,以示獎勵。收集資料
賈耽一生喜愛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資料。從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至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經過17年的充分準備,終于繪成名聞邇遐的《海內華夷圖》,撰寫了《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獻給朝廷。他在表文中簡要記述了繪圖的目的、經過、內容及用途:“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澤無涯,賓(今喀布爾河下游及克什米爾一帶)則懸度作險?;虻览锘剡h,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遍詳究。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ヅd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洛、東郡,間以眾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叢于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于纖縞,分百郡于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p>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8/fe33a01b6e1b4fd2bbc2f21179631440/images/b36624e7d7664ef1b8701a74fbe6c80f.png -
馮 道
882-954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道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恒其業”的家庭。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后,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宦官張承業,當了巡官。后張承業把他推薦給晉王,被任命為河東節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后梁軍夾河對壘之時,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令馮道草擬文告發表,馮道執筆久之不寫。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李存勗稱帝后,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前線,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席,睡覺僅用一捆牧草。請將送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于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他就盡自己所有用來救濟鄉里,親自種田背柴。有荒廢田地不耕種的人家和沒有能力耕種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里幫助耕種,事后人家十分慚愧,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守孝期滿,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后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后再走,他認為奉詔赴闕,不可擅留,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李嗣源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即帝位后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一年后,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崩钏迷磫査S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辈⑶姨氐匾髡b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崩钏迷绰犃撕苁芨袆?,命人抄下經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只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辈⑶疫M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勸明宗,既使對方樂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他還因為“諸經舛謬,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陜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板,流布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后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陜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晉滅后唐時,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石重貴時,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后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又徙鎮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捌醯鐣x,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鹿庹V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边@種自甘貶辱的態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庇腥苏f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劉知遠建漢稱帝后,他以太師奉朝請。后周滅后漢之后,馮道又被后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個人成就
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馮道為印行經籍標準文本,經皇帝批準由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等人任詳勘官,李鶚、朱延熙等書寫,依唐刻《開成石經》,并和經注合刊,開雕“九經”:《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以端楷書寫,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歷時22年。同時刻成的有唐代張參撰《五經文字》、玄度撰《九經字樣》等書。因刻書事業由國子監主持,故史稱“五代監本九經”,創官刻書籍之始。當時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對此,元王禎評為“因是天下書籍遂廣”。印本后來失傳。史籍文載
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席。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居父喪于景城,遇歲饑,悉出所有以周鄉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后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嘗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奉使中山,過井陘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于御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泵髯趩栐唬骸疤煜码m豐,百姓濟否?”道曰:“谷貴餓農,谷賤傷農?!币蛘b文士聶夷中《田家詩》,其言近而易曉。明宗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于臨河縣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惫试唬骸按髮氃晃?,何以守位曰仁?!泵髯谖洳粫云溲?,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翻譯:
馮道為人刻苦簡約。當晉國和梁國臨黃河打仗時,馮道住在軍隊中,住在一間茅草棚中,不安設床和席子,睡在以捆柴草上而已。所得俸祿與隨從、仆人一起花,與他們吃一樣的伙食,感覺很安適的樣子。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另外找間屋子養著,找到她家長后再送回去。喪父后居住在景城故鄉時,正逢大饑荒,他傾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里,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而沒有耕種和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歉答謝,他卻感到沒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后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沒有大事發生。馮道卻告誡明宗:“以前我在河東做書記時,奉旨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顛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于太平的環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泵髯趩査骸柏S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馮道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痹从谧x文士聶夷中的《田家詩》,其語言簡單易懂。明宗讓左右抄下這首詩,經常自己誦讀。水運將官在臨河縣得一只玉杯,上面刻著“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馮道,馮道說:“仁義才是帝王之寶,常言:‘大寶是表示君主的地位,何以守位的是仁義?!⒄f了一通仁義的道理。明宗是個武人出身的君主,不懂他說的話,馮道已離去,就找來文臣解釋其義,(聽后)嘉獎并采納他的建議。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8/cb4b970b55c94dce8a43c59caeb888e3/images/10f00ff2d33b49918335b84833129484.jpg -
賈黃中
940-996
賈黃中(945--1001)①字媧民,耽玄孫,玭之子。幼聰悟,每日清晨,父命正立,展書卷令其讀,稱“等身書”。六歲舉童子科,七歲屬文,能觸類賦詠。父嘗令蔬食,說:“俟事業成就,乃食肉”。年十五,舉建隆初進士,授校書郎,集賢校理。遷著作郎,直史館。三年(962),遷左拾遺、左補闕。開寶八年(975)為定州通判、太常禮院判。黃中多識典故,常詳定禮文,皆損益得中,稱職。嶺南叛亂平定后,擢為采訪使。任內廉直平恕,遠人稱便。還,奏利害數十,推薦黃中文學高第,試中書,拜駕部員外郎,管理制誥。八年(983)與宋白、呂蒙正等同主持貢舉,遷司封郎中,充翰林學士。雍熙二年(985)兼史館修撰,不久,掌管吏部。端拱元年,加中書舍人,二年(989)仍兼史館。主持貢舉期內,簡拔多寒酸。委任后選官吏,品藻精當。淳化二年(991)秋,與李沅并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太宗召見其母王氏,命坐,謂:“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詩以贈,頒賜甚厚。黃中素重呂端為人,呂端出鎮襄陽,黃中力薦于太宗,因留為樞密直學士,、遂參知政事。當世事,皆稱旨。收復長江一帶地方,調宣州知州,歲饑,民多為盜,黃中出已俸建粥廠,救活數千人。設法平息盜寇,搗亂的皆散去。太宗即位,遷禮部員外郎。太平興國二年(977)知升州(今江蘇江寧市),時金陵初附,黃中為政簡易,部內甚治。一日,按行署中,見一室關鎖甚固,命發啟視,內金寶數十柜,值數百萬金,乃后唐李氏宮闕中物,當即表奏太宗。太宗覽表謂侍臣說:“非黃中廉恪,則亡國之寶,將污法又害人矣!”賜錢三十萬。后,因父病故,去。葬畢,起復視事。五年(980)召歸,大臣文行之士,多所引薦,不對人言,人莫之知。時逢立太子,擇大臣有德望者為賓友,黃中在選中。以久病改命李至、李沅兼賓客。黃中特拜禮部侍郎、代兼秘書監。黃中素嗜文藉,既居內閣,甚以為慰。成平四年(1001)以疾卒,年五十六,贈禮部尚書。朝庭聞其素貧,賜錢三十萬。在翰林13,太宗召見,訪以時政得失,黃中但言:“臣職典書詔,不出位,軍國政事,非臣所知”。太宗益重之,以為謹厚。有《文集》30卷、《神醫普救方》1000卷。
/cangzhou/gudaimingren/201305/1b792c5ee6bc48d0b5f5f8a9578a52ab/files/73d69741d0fb4dfab3c382b157ac9af2.jfif -
劉完素
1110~1200年
劉完素(約1110~1200年),金代著名醫學家,河間(今河北河間)人。
主要成就
劉完素自幼聰穎,酷嗜醫書,二十五歲時即研習《黃帝內經》,刻意攻讀,終有所悟,對《內經》有其獨到體會,提出人身之氣皆隨五運六氣而有所興衰變化,指出運氣常變,應當掌握其規律,又闡發《內經》之病機十九條,認為人體致病皆為火熱,治病需從寒涼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腎水為第一要旨。他反對套用古方,非議濫用《局方》燥熱之劑。因其善用寒涼,后世稱其為寒涼派,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豐,《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簡稱《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均為其代表作。尚有《傷寒直格》、《三消論》、《運氣要旨論》、《治病心印》等多種,有些著作尚待進一步探究其是否真為劉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荊山浮屠、馬宗素、穆子昭均傳其學。
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家,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后世也稱他作“寒涼派”。
劉完素(111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自號“通玄處士”,金代杰出醫學家。 劉完素生于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因水災隨母逃難,定居今河間縣十八里營村(今劉守村)。故時人又稱其為“劉河間”。
因家貧無錢治病,劉完素幼年失去雙親,便立志學醫,為百姓治病。他尋求名師,刻苦鉆研。在河間、肅寧、保州等地行醫10年,名聲大震。
劉完素醫療經驗豐富,學識淵博,行醫范圍廣闊。對內經、素問、運氣多有研究,且見解精辟,并創“寒涼派”。他研究了南北方誘發疾病的不同因素,首倡火熱論,將《素問·至真要論》中所講的病機十九條大加發揮,將六氣引起的21種病癥擴大到181種,并指出有56種是由火熱引起的,提出火熱病理論,為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劉完素與正定的李東垣、易州張元素、河南張子和并稱“金元四大家”而居其首。一生貢獻顯著,著作頗豐,計有《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圖解素問要旨論》8卷、《治病心印》1卷、《劉河間先生十八劑》1卷、《素問原機氣宜保命集》3卷、《傷寒心鏡》1卷、《傷寒醫鑒》1卷。他首創的“防風通圣散”至今仍為治療表里俱實及外科病毒之良方。時人稱之為神醫,成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
劉完素生逢亂世,行醫于民間,深受百姓愛戴。金章宗曾三次聘他出仕,他都堅辭不就,賜號“高尚先生”。
劉完素辭世后,保州、河間十八里營、肅寧洋邊村都建廟宇紀念,而且河間十八里營更名劉守村,肅寧洋邊村更名師素村(取紀念劉完素之意)。明正德二年(1507)救封劉完素為“劉守真君”,圣名貫古。明萬歷年間(1600前后)師素村劉守廟擴建為“劉守真君”廟。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師素廟會延續至今,成為縣境一年兩度的物資交流市場。
保定市、肅寧師素村,分別于1984年、1993年重修劉守真紀念堂(劉守廟)和劉守真君廟。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4/899cb74bb19a46bc9a6e061ad76ab9aa/images/ad65c97034a84630b2751e09f8fdd863.jpg -
王 翱
1384-1467
明史文載
王翱,字九皋,鹽山人。永樂十三年,初會試貢士于行在。帝時欲定都北京,思得北士用之。翱兩試皆上第,大喜,特召賜食。改庶吉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
宣德元年,以楊士奇薦,擢御史,時官吏有罪,不問重輕,許運磚還職。翱請犯贓吏但許贖罪,不得復官,以懲貪黷。帝從之。五年巡按四川。松潘蠻竊發,都督陳懷駐成都,相去八百余里,不能制。翱上便宜五事:請移懷松籓;而松茂軍糧于農隙齊力起運,護以官軍,毋專累百姓,致被劫掠。吏不給由為民蠹,令自首毋隱;州縣土司遍設社學,會川銀場歲運米八千余石給軍,往返勞費,請令有罪者納粟自贖。詔所司議詳運糧事,而遷蠹吏北京,余悉允行。
英宗即位,廷議遣文武大臣出鎮守。擢翱右僉都御史,偕都督武興鎮江西,懲貪抑奸,吏民畏愛。正統二年召還院。四年,處州賊流劫廣信,命翱往捕,盡俘以還。是年冬,松潘都指揮趙諒誘執國師商巴,掠其財,與同官趙得誣以叛。其弟小商巴怒,聚眾剽掠。命翱及都督李安軍二萬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詔審機進止。翱至,出商巴于獄,遣人招其弟,撫定余黨,而劾誅諒,戍得,復商巴國師。松潘遂平。六年代陳鎰鎮陜西,軍民之借糧不能償者,核免之。
七年冬,提督遼東軍務。翱以軍令久馳,寇至,將士不力戰,因諸將庭謁,責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斬之。皆惶恐叩頭,愿效死贖。翱乃躬行邊,起山海關抵開原,繕城垣,浚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使烽燧相接。練將士,室鰥寡。軍民大悅。又以邊塞孤遠,軍餉匱,緣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贖。十余年間,得谷及牛羊數十萬,邊用以饒。
八年以九載滿,進右副都御史。指揮孫璟鞭殺戍卒,其妻女哭之亦死。他卒訴璟殺一家三人。翱曰:“卒死法,妻死夫,女死父,非殺也?!泵Z償其家葬薶費,璟感激。后參將遼東,追敵三百里,事李秉為名將。 十二年與總兵曹義等出塞,擊兀良哈,擒斬百余人,獲畜產四千六百,進右都御史。十四年,諸將破敵廣平山,進左。脫脫不花大舉犯廣寧,翱方閱兵,寇猝至,眾潰。翱入城自保?;蛑^城不可守,翱手劍曰:“敢言棄城者斬?!笨芡?,坐停俸半載。
景泰三年,召還掌院事。易儲,加太子太保。潯、梧瑤亂,總兵董興、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謙請以翁信、陳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翱至鎮,將吏詟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明年召入為吏部尚書。初,何文淵協王直掌銓,多私,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憲。 天順改元,直致仕,翱始專部事。石亨欲去翱,翱乞休。已得請,李賢力爭乃留。及賢為亨所逐,亦以翱言留,兩人相得歡甚。帝每用人必咨賢,賢以推翱,以是翱得行其志。
帝眷翱厚,時召對便殿,稱“先生”不名。而翱年幾八十,多忘,嘗令郎談倫隨入。帝問故,翱頓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諭,恐遺誤,令此郎代識之,其人誠謹可信也?!钡巯?,吏部主事曹恂已遷江西參議,遇疾還。翱以聞,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翱入朝,捽翱胸,摑其面,大聲詬詈。事聞,下詔獄。翱具言恂實病,得斥歸,時服其量。
五年加太子少保。成化元年進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參。屢疏乞歸,輒慰留,數遣醫視疾。三年,疾甚,乃許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贈太保,謚忠肅。
逸事
王翱請客
古人云:“守身如玉當慎初”。身為朝廷命官,王翱始終不忘這句古訓。
王翱從小家貧,年幼時受到過許多父老鄉親的幫助。做官不忘故鄉情,王翱想請請眾鄉親。鄉親們像過年一樣,換上干凈衣服來到王翱家作客。都說“王翱小子有良心,當官不忘窮鄉親。今兒個總算借王翱的光,開開眼界,開開胃口了”。終于開席了,先上了一桌子北京西山的“一兜蜜”大紅柿子。這窮鄉僻壤很少吃到柿子,大家都忘了禮讓,只聽見排山倒海、呼嘯龍吟的吃柿子的聲音。 其中有個叫王二噶古的,卻只吃了一個柿子——他等著吃下面的山珍海味呢??墒鞘磷映酝炅?,天都快黑了,卻連一個冒著熱氣的菜也沒等來,更別說什么山珍海味、珍貴名酒了。大家私下里議論開了:“做了大官還那么小氣,真掃興!”王二噶古只吃了一個柿子,心里更是不甘:“甭看對大伙這樣,他自己還不知吃什么山珍海味、燕窩魚翅呢。我倒要你家看到底吃什么飯”。第二天早飯時候,二噶古裝著串門到王翱家,一進門,“哧”的一聲,衣裳掛在了破損的門板上,扯了一大塊;接著進屋,“梆”的一聲,額頭又碰在了上底矮的門框上,疼出一身汗。再一看王翱吃的,高粱窩頭玉米粥,大蔥抹醬腌咸菜,這不還是莊稼飯嘛。再看王翱吃得滿腦袋是汗,還不住的盡讓。二噶古覺得胡猜疑對不住王翱,有些不自在,一動彈,“叭嘰”一聲,摔了個腚呱子。原來椅子有兩根腿是叫木橛子頂住的。二嘎古一出王翱家的門,人們就都知道了:王翱是個清官,和咱老百姓一樣窮。
跑馬圈地
王翱出身貧苦,他的“草根情結”使他居廟堂之高也有著心系天下蒼生的心懷。
黃驊縣 ( 古屬鹽山 ) 羊三木村東有一塊方圓不到二、三百米的堿疙瘩地,叫“天官地”,這里是近海灘涂的荒堿野洼,常年寸草不生,王翱“跑馬圈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王翱文韜武略,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立下汗馬功勞,被皇上封為“吏部天官”?;氐郊依?,全家老幼歡天喜地;王翱卻心事重重,愁容滿面。令一家人好生納悶。原來,皇上不光給王翱封官,還封地。賜給他一匹棗紅駿馬,讓他揚鞭打馬,跑到哪里就歸他占有。封地會給百姓增加負擔;不從,又屬抗旨不遵,忤逆犯上。常言道:“窮人三件寶,丑妻薄地破棉襖”,土地,那可是百姓的命根子??!王翱本莊稼漢出身,得了高官厚祿,怎能忘了受窮的百姓?左右為難,緊鎖眉頭,倒剪雙手,在廳內踱來踱去,以至徹夜未眠。
第二天,王翱備百丈長繩,騎著御賜高頭大馬,到了不見兔子不見獾的鹽山大堿洼。鹽山本是苦海沿邊,遍地鹽堿,羊三木一帶更是不毛之地,到處白茫茫一片。多少年來,這里流傳著一首歌謠:“野洼數百里,一望盡荒涼。千里鹽堿地,餓死兔和狼”。
王翱在羊三木下了馬,命人楔一鐵橛,用長繩拴上馬韁,照著馬屁股啪啪兩鞭子,那駿馬揚鬃奮蹄,圍著鐵橛飛跑起來。老百姓見了不知干什么,便問差役,差役說:“王天官讓跑馬揀 ( 堿 ) 地哩?!睆拇?,黎民百姓更加欽佩王翱了。
后來,王翱隨皇上巡視到鹽山?;噬弦姳榈佧}堿,如同霜雪,到處是黃須菜,小狗棵,很少有莊稼。到了王帽圈村,見王翱的房舍簡陋破舊,土房土屋,連磚都沒有,房上還沒梁?;噬虾艹泽@,指著房頂子說:“老愛卿,你這沒有梁(糧) ? ”王翱聽了,靈機一動,趕緊叩頭道:“謝主隆恩。鹽山苦海沿邊,不生五谷,謝萬歲免征錢糧?!被实垡娡醢繖C智,此地又確實貧困,就答應從今免征此地錢糧。
寸步不讓
《明史》本傳說:翱在銓部(吏部),謝絕請謁,公余恒宿直廬,非歲時朔望謁先祠,未嘗歸私第”。為了謝絕請托、秉公辦事,王翱甚至住在了公署,常年不回家。所以在他任職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托不敢行”。
《記王忠肅公翱三事》中記載了這樣兩件事:
王翱只有一女,許配賈杰為妻。賈杰在京城附近做一小官,王翱夫人十分疼愛女兒,常常打發人去接女兒來家住住。每次去接,賈杰總不讓走,還埋怨說:“如果調我到京城,你們母女就可以天天在一起。岳父身為吏部之長,手里掌著調派大權,調我易如反掌,連這點小事都不辦,你也就別想回家了?!蓖醢康呐畠阂矡o辦法,于是給老母親捎了信去。
中秋佳節,月明星稀,王翱全家老幼在院中納涼賞月。王夫人殷勤備至,“置酒跪白公”。王翱竟“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而且王翱竟十多天住在公署沒回家。女婿賈杰始終沒有調進京城。 王翱的孫子王輝乖巧伶俐,很得爺爺喜歡。一天,王翱正在書房看書,忽然王輝推門進來,高興地說: “爺爺,我要參加秋試?!闭f著,拿出官方印的試卷交給王翱。王翱拿著試卷皺起眉頭,心想:阿輝沒念幾天書,仗著自己的聲望入了太學,現在考場弊端很多,想到這里嚴肅地說:“阿輝,你確有真才實學,我怎么能埋沒你的才學 ? 可的書底兒我還不知道嗎,若遇到糊涂主考官,你考取了,卻誤了另一個窮秀才的前程。你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強所不能呢 ? 還是別考了?!闭f著將試卷給燒了。望著騰起的火焰,當爺爺的還不忘嘮叨幾句:“堂堂正正,誠實正直才是七尺男兒的本色,才能讓人覺得至尊崇高!”
----在原則面前,王翱對家人簡直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
寶歸原主
王翱在遼東監督軍務的時候,和一個監軍太監榮公相好。以后王翱由兩廣總督升任吏部尚書,回京就任,便尋找過去在遼東同事的監軍太監榮公的后代。后來找到了他的兩個侄子,王翱便請到府內,對他們說:“你們叔父榮公為官清廉,恐怕給你們遺留的財產不多,日子不富裕吧。如果有什么困難可到我府領取?!倍诵南耄汉?,好話好聽吧!你這窮官,還有銀子幫助我們 ? 不過說句客氣話罷了。就隨便說了聲:“好吧?!币院?,王翱見了榮公的兩個侄子總是問他們,日子難不難,是否需用銀兩。一連幾次。二人好生奇怪,商量說:“既然王天官經常問,必定真心實意,咱寫一張買房契據,看他怎樣 ? ”于是二人寫了一張假房契,列價五百兩銀子,便帶著去天官府,見面寒暄以后,王翱又問起是否困難,二人見問,雙手呈上房契說:“買了一所房子,準備開座小店,無錢還債?!?
王翱看過房契,微微一笑,取來一件皮襖。兩個人心里納悶,心里說,怎么樣 ? 到真事上就完了!二人好生不快。這時就聽“哧啦”的一聲,王翱將襖撕開,取出一個紅包來。二人瞠目結舌。這是什么 ? 只見王翱笑嘻嘻地將紅包遞給他倆。二人接到手里一看,上寫兩行蠅頭小字,是先人榮公的筆跡。寫的是:贈王都察院惠存,榮頓首拜。封固完好。二人納悶,這是什么呢 ? 王翱示意拆封。拆開一看,嗬,亮晶晶,光閃閃,耀人眼目。兩人都驚呆了。原來是兩對明晃晃的寶珠。二人心發熱,眼發酸,噗通一聲給王翱跪下了,含著滿眼淚水說:“王大人,這寶珠是先人給您老人家的,小侄萬萬不敢收?!蓖醢柯劼牴笮?,扶起他們,說:“俗話講,物歸原主。在遼東時,我與榮公志同道合,共抗外侮,結成莫逆之交。我調兩廣,離別時,榮公非贈給我先皇所賜寶珠不可。盛情難卻,我便收下了?,F在你們困難,就拿去置點產業吧。二人聽罷,感動得熱淚漣漣。心里話,王天官真是清官,名不虛傳啊 !
/cangzhou/gudaimingren/201208/b0ee01dd704c4369894134526bad0a16/images/df098d59f88d41b3ab8e029b69f551bf.jpg